卡薩爾斯
[ 塞瓦 ] [ 韋瓦第 ] [ 馬替奴 ] [ 包佩 ] [ Duport兄弟 ] [ 葛利格 ] [ 費迪南 ] [ 蕭邦 ] [ 恩斯特 ] [ 魏拉 ] [ 西貝流士 ] [ 克倫格 ] [ 拉威爾 ] [ 奧爾 ] [ 鮑凱利尼 ] [ 卡薩爾斯 ] [ 畢亞第高斯基 ] [ 羅得 ] [ 舒曼 ] [ 普羅高菲夫 ] [ 貝多芬 ]

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(1876-1973)

他是對20世紀大提琴演奏影響最大的人。小卡薩爾斯4歲開始學鋼琴,5歲在教會中唱詩,7歲學小提琴並寫下第一首樂曲,9歲時開始學習管風琴。一直到11歲那年才第一次聽到大提琴,隔年開始學,沒多久他就在他家附近的咖啡廳裡演奏大提琴,賺點零用錢。13歲那年他發現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,並且愛上這套樂曲,便利用了整整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、練它。在這之前是由孟德爾頌發現這譜,但大提琴演奏者都把它當練習曲去練,甚至有音樂家們還幫它加伴奏。例如:大提琴家葛魯茲馬赫(Grutzmacher)、皮亞第(Piatti)及舒曼(Schumann)。

但在卡薩爾斯的一番詮釋之後,這整個六首組曲成為每個大提琴學習者都必須研讀學習的聖經。但這位天才音樂家在求學中也並不是完全順利,19歲去唸馬德里音樂院,21歲老師推薦他去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院,但在頭一堂課裡便受到老師當眾的羞辱,這位非常有個性的青年,就轉身回家不唸了。當時的他頓時沒有任何的經濟援助,他只好到夜總會去拉琴,一直到回到巴塞隆納後,恰巧老師退休,讓他接任並開始在歌劇樂團工作,這時他的生活狀況才開始好轉。

1898年西班牙戰爭,讓他感受到戰爭的毀滅性,便影響他許多,也因此他後來非常致力獻身和平工作。1900年左右他住到巴黎,認識畫家竇加 Degas、文學家羅曼羅蘭(Roman Rolland)、小提琴家易沙意(Ysaye)、提博(Thibaud)、恩奈斯可(Enesco)、鋼琴家科爾托(Cortot)Cortot、作曲家拉威爾(Ravel)、荀白克(Schoenberg)。並與提博(Thibaud)鋼琴家科爾托(Cortot)組鋼琴三重奏有30年之久。

1936年西班牙內戰,因為他極力反對當時的政權--佛朗哥,也因朋友的幫忙,而逃出西班牙,到邊境附近的小城普拉德,開始他20多年的流亡生涯。有一回他受邀在英國演出、錄音,他在錄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時,才錄到第二樂章,正逢英國公開承認佛朗哥政府,非常愛國的他便馬上不錄並表示不去英國演出。

1950年因美國小提琴家史耐德(A. Schneider)的幫忙,巴哈逝世20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普拉德舉行,它的成功便延續了後來每一年的盛會,而在1966年以前卡薩爾斯每年都會回普拉德演出。1956年他到波多黎各定居,1957年,當時已經81歲的他,與他當時才18歲的學生Marta Montanez共結連理。這位女士目前就是紐約曼哈頓音樂院的院長Martha Casals Istomin。

1960年他開始到美國佛蒙州的馬波羅音樂節(Marlboro)舉辦大師班,現在市面上可以買到他在Marlboro時的許多音樂會紀錄CD。他最後在Purto Rico定居,97歲那年過世。

 

若對這個網頁有任何疑問或建議請聯絡我們